最后就是一直以来被诟病的金鸡,确实,金鸡奖的区域保护也很重,因为无欲无求,所以它可以任性。
2005年起,金鸡奖将申报范围扩大到港澳台地区。2011年,金鸡奖全新开放政策,凡是在大陆取得龙标(上映许可证)的华语电影都可以参加金鸡奖评选,不再具有地域保护。
金鸡奖被认为不如金马,金像权威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它的制度,它是两年一选的,这样的周期,必然导致了时效的严重滞后性。
因为等轮到它评选时,很多影片已经先被金马奖、金像奖评选过一轮,甚至两轮了,也就完全起不到鼓励新影人的效果。
其次,金鸡奖有个不成文的默认惯例,影帝从不二封,影后除了早年的潘红、巩黎、宋春黎三位演技出类拔萃的前辈,分别获得了3次、2次、2次奖外,之后也从不二封。
这个规矩,大概是源自计划经济时代,大家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,一个人演技再好也不让吃独食的风气。
所以之前已经得过奖的演员,无论新作品展现出来的演技何等出色,也几乎肯定不会再得奖。
典型的例子,13年金鸡奖,张紫怡的《一代宗师》宫二,作为十年一出级别的杰作,横扫了华语圈的金马、金像、百花、华表四大奖,此外类似亚太影后、导协影后等次一级奖项,加起来一共拿了12个。
唯独在金鸡奖失利了,输给了小宋佳的《萧红》。
这样绝不合理的惯例,无疑极大削弱了奖项本身的公信力,评选揭晓后每每让公众哗然。
此外,既然惯例是帝后不二封,但是之前的影帝影后,当届有好片子时照样要被提名陪跑,来保障提名的含金量,但也只能是陪跑,
这些优秀影人自己都知道,肯定不会再得奖,所以也就不会再重视奖项本身,如果懒得给举办方面子的话,都找各种借口不出席,又削弱了颁奖典礼的星光程度和受关注度。
在金马奖和金像奖近年来都时常颁奖给内地最优秀影人,借此抬高其自身含金量和影响力的同时。
金鸡奖却长期坚持给那些票房惨淡的严肃题材、小众艺术电影颁奖,完全不重视商业明星的恶果,便是商业流量为王的演艺圈也不再重视。
而论本身规格又比不上华表奖这样的政府奖,所以经常出现获得提名者都大半不到场的难堪境遇。
至于百花?那就不用说了,作为一个观众选择出来的奖项,它的可操作性实在太多了,根本没有说的意义。
港台影圈可以常年用金马奖金像奖提名,来捧他们自己的新生代艺人,(如伊能景、陈颜希、林怡晨、许维甯、宋云桦、吴珂熙、颜卓灵、何韵师、张榕榕、杨雅惠……,还有最新的尹歆,这些知名或不知名两地艺人,居然都有金马影后提名)
而目前内地的新生代演员,想要得金鸡奖基本不用指望,像周冬钰这样优秀的演员也只能混个提名,还是在金马已经封后、演技得到业内充分认可之后。
再加上2年1届的评奖周期,金鸡奖在推广和鼓励自己新人力度上,就完全没办法和金像奖金马奖相比了。
所以,才会造成了现在内地的一些新导演,新演员,并没有被金鸡奖鼓励的可能,反而是先争取到了金马奖金像奖的提名和奖项,从此走红。
他们既然是在极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下取得的成就,论含金量自然远远高过同样拿金马金像提名的港台艺人,本身实力肯定名至实归。
这当然更就给许多人一种「金马奖、金像奖积极鼓励内地有实力新人」的印象。
从前金鸡奖约定俗成的“帝后不二封”的初衷,本应是内地影人中演技好的实力派演员实在太多,尽可能让大家都有奖得,这也是金鸡奖出现双黄蛋最多的原因,不仅仅是所谓的排排坐,分果果,而是规则限制的。
虽然如此,金鸡奖还是有自己独特优点的,虽然是故作高冷、特立独行,却也独树一帜,非其他任何奖项所能取代,依旧是华语影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首先,评出的演技奖,除却个别年份例外,大都是极专业的顶级水准,华语奖项无出其右者。每次拿奖的片子和演员可能都很冷门,很多人之前听都没听过,但演技从来不用怀疑。
比如2015年,赵燕子凭《亲爱的》李红琴,已经拿了金像影后,却在金鸡奖大热倒灶,输给《诺日吉玛》的巴德玛;让多少影迷在莫名其妙之余,吐槽金鸡奖不知所谓,整天去鼓励少数民族大妈的“素人本色演出”。
殊不知巴德玛女士虽然没什么知名度,但根本不是他们想当然的业余演员。
她从前是个內蒙的歌手,36岁时被一个俄国导演选中,主演影片《套马杆》,拿了威尼斯影展最高奖金狮奖,并获得奥斯卡外语片的五强提名;
她也是我国内地女演员和欧洲三大影展、和奥斯卡结缘的第一人,时间是1991年,比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巩黎还要更早。
而巴德玛女士在《诺日吉玛》的表演,已经拿了俄洛斯和伊郎等3个国外电影节的影后,演技是绝对被认可的;
而巴德玛在演艺圈名不见经传,是因为她常年在演话剧,极少参演影视剧。而我国各大话剧团这样的老戏骨实在太多了,谁给个机会出来,演技都足以轻松吊打一线当红明星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